从哪个朝代开始盛行隶书 隶书是怎样形成的?看了这篇文章,豁然开朗!

36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18:48:14    

在中国书法史的演变过程中,实用性一直导引着字体的变化,而字体的变化也是由微而巨,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演变的。隶书的由来也是如此。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因何而来,当然不是张怀瓘说的那么简单,这个演变必须要说到简牍。由于实用的需要,金文、篆书已在当时的诸国开始了隶变,出现了超长的笔画,以及新的笔顺连结方式,书写状态的再简化。楚简帛书、晋国盟书、秦国简牍等等都是隶变的前期必要条件之一。当然,还有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程邈。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详,秦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他本来是秦国的撮尔小吏,在县里做狱吏,管管文书什么的,史载说他得罪了秦始皇,我想以他的身份怎么也不够格和赢政叫劲,顶多得罪了当朝人物,被下在了云阳狱中,一关就是十年。狱中十年肯定难受,他得为自己找个乐,这是初衷,然后发现,这乐真成事了,估计得立功。

于是,他总结了七国文字,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便于书写、便于辩认的三千个字,这就是隶书。隶书一出,成了书法的分水岭,为以后的真行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成果被呈报给秦始皇,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认同,对统一后的秦天下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当时天下事务繁杂,最重要的是统一一切,勤政的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重达一石,一石约等于120斤,简牍的笨重,小篆的曲折,赢政付出了很大的脑力、劳力。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的性格是不做完不休息。

当秦始皇看到程邈整理的字样,十分欣赏,立即把程邈从云阳狱中放出,还封了他做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是最基层的官员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也有一种观点:秦时书同文字,对小篆作为通行的标准正体有极高的要求,全国上下,尤其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一体奉行。赵壹《非草书》说:“隶书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彼时的秦国,政局大坏,彼于应付,小篆已经明显弱于实用了,所以,准许呈报的公文用日常的隶书书写,甚至让善书的徒隶帮助抄写。

隶书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书法发展的分水岭,中国的文字从古文字时代进入到今文字时代,从图形到笔画,象形到抽象,由繁复为简单,完全的符号化了。秦隶和汉隶还是不同,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

程邈创造秦隶后,虽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二千年来,人们只能从前人记载得知一二,关于秦隶,一直缺少实物文本的支持。一直到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史称"睡虎地秦简",有出版物流传。

“睡虎地汉简的笔画肥、瘦、刚柔、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隶书规模”。这就是秦隶的墨迹,直接奠定了汉隶的发展方向,为隶书这一书种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初起,在西北和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批竹木简,战国、秦、汉、晋都有,湮没了二千多年的秦隶墨迹,终于重现于世,程邈的创造也得以窥知。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得知,隶书其实从战国就开始了广泛的运用,经程邈的整理,去杂取精,且在中央集权的规范下,自成体系,其功不可没。

程邈作为低层官员,且以戴罪之身,系统进行了收集、整理、加工,以一人之力做国力之事,确实非常了不起。通观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史、中国文明史、中国历史,这样的人物是独一无二的。毫不夸张的说,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绵绵不绝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云阳狱,十年。云阳狱的十年,不是风淡云轻,喝茶抽烟的十年,而是狱吏举鞭抽打,让人做牛做马的十年。这十年,程邈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他做了什么。至少,他是今文字的开山鼻祖,就此一条,足够名垂青史,为后人仰止。隶书,不是中国书法史的隶书,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隶书。


遥想程邈,惊为天人。摸笔抚古,无限惆怅。斯虽小吏,功垂千古。我不知道,当下有几个人有资格,面对如此人物,还敢嘚瑟。他是尔曹小吏,他是云阳徒,他是个让书法史骄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