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程师怀孕后被调岗,月薪从1.7万元降至3千,她做了一个正确的操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7:41:0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日前联合发布第四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审标准。其中一个案例聚焦“用人单位能否因女职工怀孕调岗降薪”,重点明确用人单位不能通过变相调整工作岗位降低孕期女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
赵某于2022年1月入职某科技公司任工程师,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期间分为参与具体项目期间与等待项目期间,其中参与具体项目期间赵某的月工资构成为基本工资3000元(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加项目岗位津贴14000元;等待项目期间赵某仅领取基本工资。
2023年2月,赵某告知某科技公司其怀孕事实,某科技公司未与赵某沟通协商便直接向赵某所在的项目组宣布“赵某退出所在项目组”,赵某反对无果后未再上班。
此后,某科技公司主张赵某未参与项目并按照3000元/月的标准支付赵某孕期工资。赵某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某科技公司按照17000元/月的标准补齐孕期工资差额。
仲裁委员会裁决:某科技公司按照17000元/月的标准补齐赵某孕期工资差额。
案例焦点:
用人单位能否因女职工怀孕调岗降薪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第五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怀孕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明确“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的前提是“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
因此,如果孕期女职工能够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并保护女职工的劳动权利。
本案中,某科技公司要求赵某退出所在项目的行为,既不符合双方劳动合同约定的等待项目期间的情形,也未征求赵某本人的同意,更未经医疗机构证明赵某存在“不能适应原劳动”的情形,属于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规定,变相调整孕期女职工岗位的情形。
该公司以赵某未参与项目为由降低赵某孕期工资标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因此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科技公司按照赵某原工资待遇17000元/月的标准补齐赵某的孕期工资差额。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 云南优华建工范胜:创新突围 传统行业也能开辟新赛道 2025-04-18 15:40:00
- 女工程师怀孕后被调岗,月薪从1.7万元降至3千,她做了一个正确的操作 2025-04-18 07:41:00
- 兆新股份一季度毛利同比增长24% 双主业释放增长潜力 2025-04-17 22:03:00
- 首亏后光韵达拟收购谋变,标的公司IPO折戟后遗症待解 |并购一线 2025-04-17 21:20:00
- 3连板红宝丽:近期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2025-04-17 18:28:00
- 罗曼股份成立数字科技公司 含AI硬件销售业务 2025-04-17 1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