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迎祭扫高峰,房山构建“多级联动+无人机巡航”森林防火机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0:15:00
清明节临近,北京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森林火险橙色预警,4月1日至6日,严禁野外用火。位于京西南的房山区,地形多样,山地和丘陵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森林防火工作更是面临考验。
4月2日,新京报记者随房山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巡查员张建超来到十渡镇,进行森林防火抽点巡查,他的工作内容,展现出了一套由村级护林员、镇级防火专干、区级防火指挥中心巡查员、市局无人机飞手合作联动的工作机制,正是这样系统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联动,守住了房山区森林防火安全防线。

4月2日上午,房山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巡查员张建超在巡查路上查看实时监控视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林区散坟增加防火工作难度
大山里每年最重要的就是办好两件事,一是防汛,二是防火。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是北京市的森林防火期。近年来,房山区关停煤矿,进行生态治理,逐渐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错落且连绵的大山,不仅是山民生活的家园,更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张建超是房山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一名巡查员,平日里,他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监测全区各个监控点位的情况。张建超介绍,目前房山区122套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监测林区火情。与此同时,各乡镇的瞭望塔依旧发挥作用,用来弥补视频监控盲区,形成视频监控与人工瞭望互补。“我们通过分级响应机制,监测到火情告警后立即启动属地联动处置程序,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清明节临近,张建超便多了一项工作内容——对各乡镇的森林防火工作情况进行抽点巡查。每天上午9点左右,他和同事便两两成组,分别去往房山拒马河流域的“南沟”、大石河流域的“北沟”两个主要位置,进行抽点巡查。
一进深山,就是一天。4月2日,张建超和同事选择的巡查点位是十渡镇,森林防火工作中的组织建设、责任制度落实、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运行保障以及危险源检查,都是他们需要巡查评估的内容。一旦发现不符合工作要求的部分,就会向当地发送一份北京市房山区园林绿化局森林防火安全检查隐患整改通知书。张建超说:“一些细节没做到位的,比如说森林防火区内有一些易燃物没清理干净,就会现场整改掉。”

4月2日,张建超一边查看无人机画面,一边通过对讲机宣传防火事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与往年不同,林区散坟管理是新增的一项森林防火工作内容。张建超表示,根据房山区各乡镇统计的数据来看,房山区林区散坟数量多且分散,这给森林防火巡查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目前,房山区园林绿化局组建25个专项检查组,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停休,围绕林区在施工程、林区散坟管理、森林防火瞭望塔和检查站值守等方面,对全区各乡镇进行一对一督导检查。张建超说:“这几天,森林防火的工作一点都不能松懈,所有人都攒着劲闷头干。”
护林员严守进山路口
十渡镇是一个旅游镇,地处太行山东北端、华北平原西北山区,山清水秀,是吸引游客络绎不绝的原因。开车沿着涞宝路往大山深处去,一路上“森林防火”的相关标语和提示频现,张建超的森林防火巡查车在十渡镇卧龙村检查站前停了下来,他挥手和两名穿着橙色马甲的护林员打招呼。
杨生珍是卧龙村村民,也是在检查站值守的护林员。成为护林员的十余年来,她不曾缺席森林防火期内村里安排的值守。四月份开始前的那个周末,是许多城里的游子回乡祭祖的时刻,同时也是需要护林员打起十二分精神,站好岗位的时刻。杨生珍说:“最近村里大概一天会有两三拨人要上山。”

4月2日,房山区十渡镇,护林员杨生珍在路侧执勤。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检查站几乎都设置在进山的路口,目的就是为了摸清进山人员,做好登记,确保不带火种进山。杨生珍的工作内容,就是值守检查站,对每一个进山人员进行安全排查,她说:“最近祭扫的人多,我们需要排查有没有火种和可燃物。”
“我们尊重习俗,同时也要守住安全底线。”卧龙村村支书晋国荣在村庄长大,在回到村庄任职之前,也做过园林绿化相关的工作,更知道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她介绍,卧龙村村域面积大,几个自然村之间相隔很远,大山陡峭,地形复杂,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
“进山路口,就是我们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底线,严守进山路口,对每一名进山人员进行检查和登记,就能大大降低森林失火风险。”晋国荣说,卧龙村一共设置了六个检查站,每个检查站至少有两名护林员进行轮岗值守。
杨生珍连着好几天都在检查站吃午饭了,她需要和另一名护林员配合,轮流挤出一点时间,应付午餐。她的一天,需要集中注意力检查和登记不少外来人员,她说:“现在大伙儿安全意识也提高了,有些抽烟的人会随身携带打火机,经过我们提示,也会主动拿出来交给我们,再进山。”而外来人员进山,是需要有护林员一起的,晋国荣表示,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祭祀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又可以保证外来人员的安全。

4月2日,房山区十渡镇,森林防火工作人员正在眺望远山。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4小时监控+无人机巡航
机翼飞速转动的声音,吸引了杨生珍抬头寻找声源。这是北京市部署的无人机组,他们可以实现无人机防火巡航以及完成应急灭火任务。早前,无人机飞手刘飞正在十渡镇卧龙村点位附近进行无人机起飞准备。起飞前,他在一架以巡护功能为主的无人机上加装了一个喊话器,这个喊话器能够实现巡护过程同步播放防火宣传知识。

4月2日,房山区十渡镇,刘飞启动无人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特定空域,这架无人机能够实时观测和记录区域范围内林场的情况,并回传给房山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刘飞介绍,一次无人机巡航任务大约会进行5个小时。除了日常巡护,无人机的应用还让灭火工作变得更高效、更智能。
例如,灭火无人机X150是一款大载重消防机,可以加载一个灭火弹,对目标火情进行紧急处理。刘飞介绍:“如果火情出现在地形复杂的区域,比如陡峭的悬崖,那么无人机就可以飞到救援队伍无法快速抵达的地方,对火情进行控制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无人机会在距离地面200余米的高空上进行巡航任务,人的肉眼是很难观察到的。在十渡镇,张建超拿出了一个轻巧的平板,打开了森林防火自动识别监测系统,平板画面里,显示的是此时无人机巡航的画面内容。张建超介绍,他们和无人机组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每天上午,无人机组都会将巡航点位及时间同步发给像张建超这样的巡查员,通过线上系统,无人机的实时巡航画面就能同步到各级巡查员,实现信息及时共享。
“一旦发生火情,时间就是最宝贵的,需要争分夺秒。”张建超说,在房山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大数据屏幕上,实时监测着区域内的森林防火情况。在这里,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值守,确保火情信息秒级报送。“这套系统大概运用了两年时间,我能明显感觉到使用前后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火情可查可控。”

4月2日,房山区十渡镇,无人机飞临村庄时用扩音器宣传防火。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山里的森林防火工作,不会因为清明假期的结束而停止,张建超介绍,清明过后就要进入农忙期了,这将是又一个火险频发的时期。他介绍:“比如有些农民会烧荒,这就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我们需要做好基本应对,更重要的是让森林防火的意识深入人心。”
最美人间四月天,卧龙村的连翘花开得明媚,山花渐渐遍野。晋国荣说,近年来,卧龙村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里住民宿、吃农家饭。“渐渐地人气多了,烟火气更足了,村民靠山吃山,实现了增收,这样的美丽家园,我们更要上下一心守护好它。”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相关文章
- 又一起!祭祀烧纸致火灾,北京近日已有多人被查处 2025-04-04 16:42:00
- 华南F3硬核祭祖!有人给祖坟装GPS,还用了无人机机器狗 2025-04-04 13:09:00
- 福州春耕预计投入近万台农机具 2025-04-04 10:02:00
- 中美两军举行2025年度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 2025-04-03 20:47:00
- 清明迎祭扫高峰,房山构建“多级联动+无人机巡航”森林防火机制 2025-04-03 20:15:00
- 市知识产权局与杨浦区座谈交流 2025-04-03 2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