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行动·暖城实践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节水革命:鄂托克前旗如何让每滴水“活”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3:15:00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当前,鄂尔多斯市正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夯基垒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为此,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将镜头和笔头对准生产一线、民生切口,深度展现全市开展“六个行动”的生动实践。本期推出《六个行动·暖城实践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节水革命:鄂托克前旗如何让每滴水“活”起来》,敬请关注。


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的蒸发量!在内蒙古西南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鄂托克前旗,这场悬殊的水资源博弈,长久禁锢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近年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节水革命,在鄂托克前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悄然改写着农牧民的命运轨迹,为这片干涸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革新水价机制,明晰用水标尺


用水,必须像用钱一样精打细算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过去,鄂托克前旗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农户秉持传统灌溉方式,对用水量缺乏精准把控。加之水权界定不明,“大锅饭”思想盛行,导致大家节水意识淡薄。


如何引导农村牧区群众深切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并将节水行动自觉落实到日常生产中?鄂托克前旗构建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精准节水模式。


依据“四水四定”原则,鄂托克前旗大力推进水权改革,全面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确权地220m³/亩、非确权地100m³/亩用水量作为基础加价标准,超出限额用水量20%(含)以下的水量部分,在原水价标准基础上加0.5倍征收……通过这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农业合理控制用水量。


与此同时,鄂托克前旗着力提升科学计量水平,完善灌区计量设施,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将水浇地亩均取水量从400多立方米严格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这套系统就像给水井装上“智能水表”,偷水、浪费瞒不过云端监管。


▲正在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 闫伟 摄


在鄂托克前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2400多套已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的机电井的运行情况,点击任意一个机电井,开机时间、用水曲线等信息一览无余。


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郑国庆介绍:“两个地下水超采区的724眼机电井,已经全部安装了这套设备,借助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如同拥有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用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水资源的科学调配与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准确计量、按量计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水费计收率,更唤醒了农户内心的节水意识,推动农业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探索节水新路


水价改革只是开始,要让节水可持续,关键是要让农牧民得到实惠。鄂托克前旗创新性地将节水与产业转型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敖勒召其镇马场井村的苏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他把40亩地中的10亩改种辣椒,30亩种谷子。“辣椒用水比玉米少40%,但收入翻了两番;谷子一年只需浇三次水,秸秆还能喂羊。”像苏虎这样的转型案例在鄂托克前旗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当地的农业园区也纷纷主动求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广泛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走进恒鑫综合物流园,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反季果蔬,在用水量大幅降低的同时,产出的果蔬品质优良,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售价颇高。园区负责人韦雪飞感慨道:“通过应用节水技术和推动产业转型,我们既实现了节水目标,又提升了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双赢。”


在种植业转型的带动下,鄂托克前旗的畜牧业也踏上了节水型发展道路。当地全力推广舍饲养殖模式,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减少牲畜因外出寻找水源而消耗的水量。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牲畜的饮水需求进行精准监测,有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这场革命的重要支撑。在城川镇,整齐划一的农田里,智能监测设备、自动滴灌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现在浇水就像用手机充话费一样精准。”城川镇希里嘎查种植大户关云江笑着形容。


2024年,鄂托克前旗在超采区内共完成土地轮流休耕1.21万亩,置换自建塑料拱棚617座,建成肉羊养殖棚圈22套、智慧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5000亩、膜下滴灌1000亩。政府兑现补贴资金1300万元,发放种养殖业、拱棚建设等贴息贷款2645万元,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395万立方米,成功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的平衡。


强化政策保障,拧紧节水阀门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种植高耗水作物的农户最初颇有顾虑:“水不够用怎么办?收入会不会减少?”


为有效化解这些问题,鄂托克前旗坚持奖惩并行的策略,积极推动农业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例如出台了《鄂托克前旗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办法》,对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严格控制用水量的用水主体给予节水奖励。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农牧民对用水成本增加的担忧,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节水行动的积极性。


水资源的科学统筹调配是这场节水革命的关键环节。大沟湾水库作为鄂托克前旗唯一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过去由于利用率较低,每年近10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白白下泄。面对日益严峻的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和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修建地上引水工程成为解决水资源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4月,投资近3亿元的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通水,大沟湾水库的水经129公里管道输送到敖勒召其镇区,年替代地下水320万立方米。


鄂托克前旗尾水湿地公园每天能净化近万吨尾水 闫伟 摄


“现在公园绿化、工厂用水都改用水库的水,镇区67眼绿化井全部封闭。”郑国庆说。


与此同时,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污水处理厂积极开展再生水的净化利用工作。通过尾水湿地公园的净化处理,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人工湿地每天能够净化近万吨尾水,每年可收集约32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这些再生水全部用于生态补水和镇区绿化,中水回用率达到100%,极大地缓解了地下水超采的压力。


如今,节水意识已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深刻转变,为这场革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4年,敖勒召其、三段地地下水超采区的4.1万亩农田中,95%以上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年节水量超过480万立方米,鄂托克前旗农业生产每年节水达到1790万吨。


这场节水革命,不仅让鄂托克前旗的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更让农牧民真切体会到——节水,不是限制发展的绳索,而是孕育新生的摇篮。人们用智慧证明:当每一滴水都找到归宿,沙漠边缘也能长出春天。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内蒙古中心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永芳 杜艺璇

编辑:毛丫 吴卓群
校对:刘璟璐 杨晶宇(实习生)
审核:武文玲
终审: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