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明星带火“打鸟”之后,中年人的爱好藏不住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6:00:00    

(IC photo/ 图)

最近,演员李现爱好“打鸟”火出圈,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他扛着相机专注拍鸟的身影,这让“打鸟”这个小众爱好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好多人都纳闷儿,李现明明就是拿着相机在那看鸟、拍鸟,为啥非得叫“打鸟”呢,跟优雅地观察鸟儿的画面一点都不搭。

其实,在摄影圈,“打鸟”是用超长焦镜头拍摄鸟类摄影活动的昵称。“打鸟”不是真的要伤害鸟儿,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那么,“打鸟”为何让人上瘾?

“打鸟”是一种难得的治愈

就像“打酱油”“打游戏”一样,“打”的暴力色彩早已被洗白成动作的代称。

你想啊,摄影师扛着“大炮筒”长焦镜头猫在草丛里,那架势活像狙击手在埋伏——只不过子弹换成了快门,猎物换成了鸟儿的表情包。再说器材,400mm镜头起步的“长枪大炮”,拍出来的鸟比真鸟还清晰,可不就像用镜头“打中”了目标。

而野生鸟类个个都是运动健将,想拍清楚它们,得跟打仗似的:早上五六点去蹲守是基本操作,被蚊子“空袭”算工伤,为等一只翠鸟摆pose能憋尿两小时——这哪是拍照,分明是“打游击战”。

既然“打鸟”既费装备还辛苦,为什么很多人乐此不疲,甘愿风餐露宿、砸钱买装备,甚至修炼出特种兵般的耐力?这是因为“打鸟”的背后暗藏着不少让人着魔的“成瘾机制”。

人类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着原始的狩猎冲动,“打鸟”完美复刻了这种快感——只不过武器从弓箭升级成了长焦镜头。锁定目标、耐心蹲守、精准“击中”(按下快门),整个过程充满策略性和征服感。拍到稀有鸟种的成就感,不亚于原始人捕到一头猛兽,只不过现代“猎人”晒的是朋友圈点赞。

在摄影圈,一张罕见的鸟照就是“社交天花板”,能拍到濒危物种,你就是圈内锦鲤,能抓拍到鸟类的“表情包”,瞬间就能收割社交媒体的点赞。这种小众爱好带来的认同感,比晒美食旅行照更显“高阶玩家”身份。

鸟类自然是不会乖乖当模特,它们的出现完全随机:可能你稍微一走神它就一闪而过,也可能在你憋尿三小时后才姗姗来迟。这种不确定性就像开盲盒,每一次出门都充满期待。而拍到一张完美飞羽的瞬间,多巴胺直接爆表。

此外,对于困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来说,“打鸟”也是一种难得的治愈。

“打鸟前是暴躁社畜,打鸟后变禅修大师”,当代打工人整天被工作消息轰炸、被KPI追赶,凌晨在湿地静静等待日出、聆听鸟鸣的时光,反而成了最奢侈的放松。看着这些自由的精灵在晨光中舒展羽翼,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不正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所向往的吗?

装备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在“打鸟”这股热潮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咱们的生态环境真的越来越好了。这些年国家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退耕还林这些工程效果显著,鸟类们的“豪宅区”越来越多。曾经濒危的朱鹮,从最初发现787只的小分队,现在已经壮大到上万只的集团军了……这为“打鸟”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

各地文旅部门之所以对“打鸟”摄影持欢迎态度,正是因为这些精美的鸟类影像生动展现了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质程度。一张张展现鸟类自然状态的摄影作品,既是直观的生态名片,也是有力的环保宣传,很多时候可比旅游局自己拍的宣传片生动多了。

但在这股热潮的背后,有个问题则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当“打鸟”从爱好变成竞赛,有些人为了出片,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有人为拍翠鸟捕鱼往水里扔活鱼引诱;有人为制造“群鸟起飞”的效果故意惊扰鸟群;甚至有人直接拆鸟巢、绑树枝,就为了构图更“完美”……

真正的“打鸟”高手都懂:最好的照片不是“摆拍”,而是“等来的”。鸟类摄影的本质是观察和记录,而不是干预和控制。那些越线的“骚操作”哪里是在拍鸟,分明是在赶鸟!

因此,在享受“打鸟”乐趣的同时,务必牢记几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见鸟巢绕道走”——要与鸟巢和雏鸟保持安全距离,鸟类虽不见得会因人类的触碰而舍弃幼鸟,但它们可能会因受到侵扰而选择离开;“繁殖期别当电灯泡”——繁殖期的鸟类尤其敏感,干扰有可能迫使它们弃巢;“拒绝捆绑play”——坚决抵制“道具拍摄”这种虐待行为,将鸟儿拴在树枝上摆拍绝非艺术;“闪光灯别乱闪”——使用闪光灯时也需格外谨慎,特别是拍摄夜行性鸟类时,强光可能会对它们的视力造成永久伤害……

这些看似细微的注意事项,实则关系到鸟类的生存繁衍,每一个热爱自然的摄影者都应当自觉遵守。

值得一提的是,入了“打鸟”这个坑,很多人是“一入鸟门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看着李现去拍鸟,不少新手摩拳擦掌就想冲,结果一查价格直接吓退——好家伙,这哪是打鸟,装备动辄上万,甚至要六位数,这分明是在“打钱”吧!

所以,得给各位泼盆冷水清醒一下:打鸟装备的升级路线,堪比手游氪金。入门级的要五六千,专业级的“大炮”直接奔着六位数去,这还没算三脚架、迷彩服、伪装帐篷这些周边装备。更扎心的是,你以为买了最贵的镜头就能当“打鸟之王”,天真了,没点技术含量,十万的镜头拍出来可能还不如人家手机拍得清晰。

事实上,打鸟这事儿讲究的是“三分器材七分蹲”,装备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见过太多装备党扛着最贵的设备,拍着最糊的照片;也见过老法师拿出手机,照样能出神作。关键是要摸清鸟儿的习性,这些经验可比砸钱买装备重要多了。

总之,“打鸟”这个爱好确实不赖——既能亲近自然放飞心情,又能记录生态之美。不过要记住,咱们拍鸟的快乐可不能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真正的“打鸟”高手,守的是底线,拍的是邂逅,玩的是心境。本末倒置,把装备当竞赛、把摆拍当艺术、把惊扰当本事,那不是“打鸟”,那是在自我“打脸”。

斯沅

责编 梁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