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红色印记丨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4:56:00    

第一集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

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内蒙古赢得并长期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历史研究》这一课题被自治区社科联立为自治区社科基金2023年度重大项目并结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在民族地区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内蒙古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步推进,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其纲领中对蒙古民族加入全国革命阵营及其前途等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制定了初步的民族纲领,并着手在内蒙古地区,主要是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开辟党的工作建立党的组织,这也是内蒙古地区革命起步早、发展快的直接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组织创建后,内蒙古地区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




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以北京蒙藏学校为主阵地,组织开展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工作,培养了最早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人。1923年1月,经李大钊等人介绍韩麟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3年4月,经韩麟符等人介绍,蒙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荣耀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地区第一位蒙古族共产党员。在党的悉心培养下,1925年乌兰夫、奎壁、贾力更等人,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初,中共党员于树德、韩麟符、陈镜湖、杨洪涛、吉雅泰 、李裕智等受中共北方党组织和李大钊的派遣,分赴内蒙古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机构,先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热河特别区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察哈尔特别区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绥远特别区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


在城镇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基层组织、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第一批党组织的诞生,为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事业作了组织准备。“四个工委”一经建立便展开工作,领导组织了许多有益活动,推动了内蒙古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严酷的战争年代里,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不但从未熄灭,而且越烧越旺,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全民族抗战时期,直到解放战争时期, 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逐渐的壮大并且愈发坚强有力,最终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100多年来,党在内蒙古的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建发展过程。党员队伍的壮大,彰显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出党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彰显出党的事业的兴旺与发达。


从1925年成立时,仅有“四个工委”数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178万多名党员,8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党一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求解放、促发展、谋幸福的主心骨和中流砥柱。



来源:岭上兴安

编辑:张金峰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