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助力“大治理”!重庆探索出基层智治新路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23:00    

4月2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全面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荣昌区昌州街道、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一鸣 摄


发布人

张 波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 伟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李友生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

皮荣刚 荣昌区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

伍成莉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 莉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社区工作者(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



一季度全市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06万件


在新闻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伟介绍了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的相关做法。


实施“一个专项行动”,构建排查化解新格局。


重庆实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推动出台《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明确18大类150小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责任。


充分发挥村(社区)网格“前哨”作用,全市基层专兼职网格员在常态化走访服务中,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吹哨报到”,推动不同层级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一季度,全市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06万件,一大批多发易发的婚恋家庭、邻里、劳资等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化解。


打造“一个工作平台”,健全综合治理新机制。


今年3月18日,重庆印发《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明确6月底前区县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依托“141”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开展工作,推动矛盾纠纷“有人办、依法办”,努力让群众解决诉求“最多跑一地”


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全市38个区县3个开发区综治中心挂牌运行,与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有机结合、一贯到底;1031个乡镇(街道)整合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力量,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开发“一个矛调应用”,拓展多元解纷新路径。


去年4月17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在全市上线运行。应用依托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横向联动重点行业主管部门,纵向贯通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推动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化解,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通过线上推动调解、仲裁等方式依法办理;对需要协同处置的矛盾纠纷,推送至有关部门会同属地办理,推动矛盾纠纷全量掌握、闭环流转


下一步,重庆将加快迭代应用功能,进一步方便群众线上反映诉求,推动快速流转办理,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15分钟办案、万分之五纠错率

重庆镇街执法现代化能力提升


在新闻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友生介绍,2023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重庆“大综合一体化”镇街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开,全市1031个镇街推出“四个一”举措,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



制定“一张清单”定权责,推动镇街执法向“权责相适”转变。


构建“法定执法+赋权执法+委托执法”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首批赋予镇街99项“三高两易”(即: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易发现、易处置)执法事项,改革以来,赋权执法事项使用频次占总量的71.4%,有效解决堵占消防通道、占道经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顽疾”,从根本上改变镇街有责无权治理困境。


组建“一支队伍”管执法,推动镇街执法向“综合集成”转变。


出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办法,系统性重构基层执法体系。目前,全市1031个镇街已全部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推动4700余名区县执法部门人员下沉镇街,执法人员履职活跃率大幅跃升达到92%,实现“基层的事基层办”。


出台“一套规范”提效能,推动镇街执法协调机制向“高效协同”转变。


出台重庆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重庆市行业监管与综合行政执法协同联动工作规则等,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协同机制,打通镇街与区县部门协作堵点。制定全市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配备镇街法制审核人员1206名。改革后,镇街执法案件复议被纠错率降至万分之五以下。


郑玉明 摄


开发“一个应用”谋突破,推动镇街执法向“整体智治”转变。


建设全市统一“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办案平台,实现镇街执法事项裁量基准智能匹配,实现镇街执法全程网办率100%,普通程序线上环节精简40%,平均办案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谋划噪声控制、夜市管理等15个“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减少检查频次20%,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打勾式”服务

看专职网格员如何精准服务居民


当前,重庆以村(社区)干部为主配备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在“141”基层智治体系中如何开展服务?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社区工作者、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陈莉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陈莉说,她负责的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第四网格,是一个典型的居民网格,其工作就是精准服务好辖区网格居民,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照单履职。


市里下发了网格员“6+1”履职清单,包括日常巡查走访、排查重点场所、协处突发事件、主动服务群众、正面宣传引导等任务,以及其他准入任务。每天基层智治平台会按照“6+1”清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给我们推送走访孤寡老人、巡查消防通道、宣传反诈知识等具体任务,她会对照下派任务,一项一项完成打勾。


去年3月的一天早上,陈莉接到街道基层智治平台发来的“红色”紧急工单:网格一名69岁的独居老人周爷爷,手环监测心率骤降到每分钟40次。5分钟后,陈莉和社区医生、救护人员赶到了老人家里。与此同时,街道基层智治平台给交巡警指挥中心发送了信息,在警车的护送下,原本20分钟的路程,救护车只用了9分钟就抵达医院。经过抢救,突发心梗的周爷爷化险为夷。


第二个方面,是吹哨报到。


日常巡查走访中,专职网格员通过与居民群众拉家常和排查重点场所,了解社情民意,一旦有突发情况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手机端进行上报,让社区街道和上级部门介入处理。2024年以来,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快速解决了水管破裂维修等问题65件,有效实现了精准服务、快速办结。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我们就像是网格里面的‘万事通’和‘小管家’。”陈莉说,基层智治平台就像是给我们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我们,以“人力+算力”守护着一方小天地的和谐有序。


“小事不出网格,麻烦就地化解”

群众通过线上平台办事时间缩短70%


全市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立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街道是如何推动基层智治体系发挥作用的?来看荣昌区昌州街道实战效果。


荣昌区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皮荣刚介绍,昌州街道总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17.58万人,市场主体2.3万家,建有网格220个,地广人多基层治理难度大。街道“141”基层智治体系在党建统领下逐步形成“带不走的实战能力”,凸显了三大转变:



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快捷”。


“141”体系建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收集群众诉求,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统一承接基层任务,截至目前,群众通过线上提交平台办理的事项占所有事项的52.7%,办结时间缩短了70%,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麻烦就地化解”


服务企业越来越“精准护航”。


街道“141”体系依托平台数据实现“定向+定点”服务企业。“荣昌卤鹅”最近销量暴涨,为确保产能和质量,针对卤鹅产业链的企业我们开展了定向全覆盖走访,问需求、解难题、保安全。日常街道还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智能预警,实时发现企业生产异常数据,定点开展走访,协助企业解决困难,做到“有事办事,无事不扰”。


应急处置越来越“有条不紊”。


一方面街道“141”平台接入烟感、智能手环等感知终端上万个,提供实时感知预警,2024年我们通过平台预警阻止了近两千起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AI预警处置火情22起。另一方面街道围绕“141”体系建立了应急调度机制,部署了森林火情、河道涨水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24年特大暴雨中,我们半小时内就安全转移了全部低洼区10余户居民,事件处置时间大幅缩短。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老社区智治,9盏路灯一周点亮


民主村是由老工人村变为幸福新家园的社区,社区如何运用“141”基层智治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答进行了介绍。



“织密一张网”。


依托“141”体系划分了9个网格,组建“18名专兼职网格员+26名城管民警和水电气讯包联人员+190名N力量”的社区治理服务团队,线上全覆盖“进圈入群”,线下吸纳在职党员、新就业群体等参与治理。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凝聚起各方力量,去年底群众反映个别地段路灯昏暗,城管“接哨”后不到一周就加装了9盏路灯,点亮了居民回家路。


“用好一块屏”。


这块屏是全市统一建设、供社区使用的基层智治平台,它集成了在线指挥、数据归集等功能,可以“一屏统揽”街道下派的任务、楼栋居民情况、网格员履职进展等信息。群众通过“重庆基层智治”微信小程序上报的问题也能在屏上“一键上屏”,今年以来反馈的商户排烟等79件烦心事都得到妥善处理。


还打造了高空抛物监管、消防通道违停整治、独居老人关怀等数字应用场景,通过AI算法解决治理痛点。


高空抛物曾让邻里关系紧张,算法上线后实现了精准抓拍溯源,今年实现了抛物事件零发生。


“做优一个圈”。


就是“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结合基层智治平台收集到的高频诉求,围绕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生活圈创建。


李引凡 摄


打造了“红心蚂蚁”志愿服务驿站,让快递外卖小哥有歇脚热饭的场所,同时引导他们走街串巷时“随手拍”治理问题。


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约三分之一,过去他们经常把子女上班家里没人做饭的事情挂在嘴边,为此我们积极引进餐饮企业建起了社区食堂,并且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出了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腿脚不便的老人还安排党员和志愿者送餐上门。民主村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来“打卡”,每天接待1200多人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