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当代的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0:03:00
作者:徐舒薇
在现代哲学领域,阿兰是一位辨识度极高的思想家。他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评论家,被誉为“现代的苏格拉底”,其哲学思想以鲜明的理性主义和人文关怀而著称,代表作有《论幸福》《论教育》《论哲学家》《论政治》等。
这本《论哲学家》分为“智性”“行动”和“人”三个部分,议题跨越了从认识论到伦理学、从形而上学到政治的广阔领域,收录阿兰从1908年到1936年撰写的随笔共96篇。
书名《论哲学家》有着多重含义。从字面上看,这本书是关于哲学家的讨论,阿兰探讨了诸多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及其贡献。此外,书名还暗含了一种反身性——哲学不仅探讨世界与真理,也探讨自身,包括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乃至他们的局限性。哲学家是哲学的载体,但哲学却超越个体,通过对哲学家的讨论,阿兰实际上是在探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换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哲学家的哲学”,也是“对哲学家作为人类个体的哲学思考”。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哲学在引导人类思考来路与去向的道路上不断航行。柏拉图、苏格拉底、笛卡尔、黑格尔等思想巨匠在各自的时代回应了关于存在、知识、伦理与社会等哲学范畴的问题。然而,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溯这些思想传统,更在于通过不断更新的视角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论哲学家》中,阿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典哲学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他借助随笔的形式,将哲学阅读的行为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先哲的思想既不被尊崇也不被否定,而是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人们在新的背景下反思这些思想的价值。阿兰邀请他的读者跟随他的文字思考哲学传统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其对人类状况的影响。如在《卢梭说:“良知不能教导我们……”》一文中,阿兰提到:卢梭认为,良知必能教导我们,其管道是羞耻感以及对羞耻感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羞耻感来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背离了内心的道德目标。阿兰进一步分析了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的冲突,揭示了个体如何在愤怒、贪婪等兽性冲动与理性自律之间展开斗争。他的洞见不仅延续了卢梭对人性的观察,也让这一反思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纾解人们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提供思路。
阿兰对哲学的诠释并不囿于对先哲思想的抽象评论。他所探讨的哲学,也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理论框架或是陈词滥调的重复。他强调哲学是一门活的学问,它需要伴随人类思考的脚步不断成长。他的写作目标并非为读者提供某一具体的、终极的答案,而是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思考路径。这在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AI大行其道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因为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我们的思考能力,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锐度决定了人类能否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主体性。
阿兰的文字有着极强的寓言性特征,既有理性的锋芒,也不乏文学的质感,驾驭这种语言风格需要极强的文字功底,缺乏文字敏感性难以译出忠实于作者本义且符合受众文化底蕴的优质作品。此次《论哲学家》中文版由翻译家陈太乙操刀,其译文忠实于阿兰思想的深度,我们得以品咂阿兰文字中的诙谐幽默、天马行空、热情奔放、轻盈灵巧。例如,《蒙田说了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一文中,阿兰描述夜间幻觉的一段文字,陈太乙的翻译是“薄雾之中,月光均匀地洒落在结满冰霜的林树上”。陈太乙不仅精准地传递了阿兰的哲学内容,还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语言的润色,使得阿兰的寓言和生动意象得以在中文语境中焕发光彩。“薄雾”“月光”和“冰霜”等意象的选择,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诗意,还引发了读者在能指和所指之间产生的多重联想。此外,文章篇名的翻译处理也是译者的匠心所在,在初始文本与中文表达之间实现了表情与达意的平衡。
诚如杨凯麟教授在《论哲学家》的推荐序中所写:“这个20世纪初的法国人在他的这本书中,正如他提及的小故事,并非邀请我们相信,而是邀请我们去察觉。邀请察觉我们人间的条件,或许这便是阿兰‘言说’在今天仍然具有的启发。”阿兰的写作不仅是个人反思的产物,更是对普遍人类经验的洞察与回应。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它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肌理,参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并在人们每一次思考和行动中延续。(徐舒薇)
来源: 文汇报
相关文章
- 路边遇到这种诡异姿势的鸟,别碰!赶紧远离! 2025-04-13 18:53:00
- 哲学在当代的回响 2025-04-13 10:03:00
- 泰山区民政局原局长杨卫兵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审查调查! 2025-04-01 19: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