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概括主要内容(《水浒传》说了些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30 09:03:19    


第一,《水浒传》主要内容是

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壮大、招安、消亡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作品鉴赏:

1、思想内容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2、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铺排和结构设计皆是以人物为故事情节的主线。《水浒传》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并非一两个单一形象,而是群体形象,它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刻画,特别是对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进行了细致塑造。在《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安排中,都是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通过语言、行为、肖像等描写方式,塑造出来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个性鲜明。

《水浒传》首开先河,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它为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浒传》中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成为独立的人物传记,例如“武松传”,“鲁智深传”等。《水浒传》的结构就是将不同人物的生平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叙事的过程中突显出人物形象。

在《水浒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同类型的人物形象都有着某些共同的人物特征,但也同时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性格特点。

《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很容易让读者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他的性格有些鲁莽、直率,心直口快,但对宋江却十分的忠诚,可谓是言听计从。作者在塑造李逵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是非不分,愚忠型的人物,他也有他的可爱和可悲之处,他爱憎分明,宋江入狱时他悉心照顾,宋江强抢民女时他扬言要杀了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铺排,将一个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的李逵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形象不再古板、套路化,而是具有了更多的血和肉,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按照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将其归类。例如吴用、李逵等可以将其归类为贫民起义者类。吴用的身份是一个小村子的私塾教书先生,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作者在对其穿着中有描写到“似秀才打扮”,点出了吴用的身份。吴用号称是“智多星”,在贫民起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做事不够果断,摇摆不定,从而让宋江成为了梁山的当家人,为梁山好汉最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李逵作为典型的农民形象,在对封建社会的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贫苦人民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他是最为彻底的革命起义者,对封建社会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在打杀恶霸时从不心慈手软,对宋江的招安行为坚决反对,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不言而喻,他不止一次扬言要造皇帝的反。作者在塑造李逵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们看到的不在是表层的东西,不再是李逵性格的鲁莽,而是透过一件件事情传达出的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李逵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他虽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却是一个是非分明,忠肝义胆的人物。作者通过对吴用,李逵等贫苦人民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当时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境况,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水浒传》中对女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很多,其中还都是女性反面形象的塑造,如潘金莲、潘巧云等,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水浒传》对女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更加丰富,通过对女人物形象的刻画,突显出当时社会女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情节

《水浒传》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就是如此。第一个场面,写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一连喝了十几碗酒。接着第二个场面,写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说:有大虫伤人和三碗不过冈。武松怀疑店家用心不良,决计过冈。第三个场面写他行数里,看见剥皮树干上写着有大虫伤人等两行字,武松将信将疑地仍继续上冈。第四个场面写他来到景阳冈上,看到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确信有虎。接着第五个场面才写他在冈上遇虎、打虎。在打虎这个场面中,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过,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树上被折断,他就势按住老虎拳打脚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写武松神勇的同时,扣人心弦地把情节推向高潮。

《水浒传》的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场面。

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传》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3)结构

《水浒传》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4)语言

施耐庵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充分发挥人物语言和描述语言的个性功效,通过恰当地使用鲜明、特色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第二,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东都事略侯蒙传》、《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都有相关记载。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投降朝廷镇压方腊起义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2、书名由来

“水浒”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典故,非常巧妙”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一说是兴化白驹(今江苏大丰),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其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进行《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

常言说:“英雄不问出处”。正如世说新语中说:“夜光之珠,不必出子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水浒传》中有勇有谋有才能的好汉们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这本书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正如书中一首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采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故而才有了梁山好汉的故事。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在各位好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朋友之忠;梁山泊好汉劫法场,是兄弟之忠;宋公明夜行曾头市,是对先主之忠;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同心共意,递相救应,是邻里之忠。"忠"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信仰的坚持和对他人的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联系。

“义,志以天下为芬。”梁山泊好汉同心同德,处处体现着"义"的品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为民除害,是仁义。吴用智取生辰纲,反对贪污,是正义;史进与朱武三人同生共死、小李广夜闹清风寨,是仗义;宋江私放晁天王、石秀智杀裴如海,是情义;宋江连夜回家探父、李逵沂岭杀四虎,是孝义。"义"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是为人处世的前提。

"仁、义、礼、志、信"为历代儒客所推崇,是做人的根本,其中的"义"和"信"不正是梁山好汉身上的品质吗?《水浒传》之所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正是因为它有符合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也有中华民族骨子中的忠和义。

"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那个朝廷不明,天下大乱的时代,有些人的身影浮现,就像你一颗颗明星,闪耀在黑暗之中。他们替天行道,忠义双全,被历代传诵,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好汉。“忠”“义”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带着英雄好汉的精神品质,忠于祖国,义于他人,活出精彩,活得无悔!。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学生满分作文”,获取更多作文资料

“一碗酒,两杯茶,三更梦,四海情,八方好汉齐相聚,忠义之心永相传。”——后记

第三,心宽路亦宽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是,被迫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大多是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涌上梁山泊,甘愿追随宋江,听其号令。宋江,本是城县押司,官职低微,论武艺,稍逊于108条好汉;论才干,略输于吴学究。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好汉未见其人,却闻其声,都涌来追随他?

我们来简单看看书中是如何描述他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管吃管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可见,大家追随他,不是他的官职,也不是他武艺,更不是他的才干,而是他的胸怀。他胸怀广阔,仗仪疏财,招览纳士。正是他的胸怀,他能带领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浩浩荡荡,屡战佳债,并形成与朝廷抗衡的一股强大力量。

心有多宽,路有多阔。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他所走的路。心胸狭窄的人,永远走不出一条光明大道。《水浒传》里王伦的悲剧是最好的印证。当时晁盖带一伙人上梁山泊投奔王伦,王伦心胸狭窄,容不下晁盖一伙人,最终给看不过眼的林冲杀害。晁盖当了寨主。施耐庵感慨道:“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

自古以来,心胸开阔,海纳百川的人,大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繁荣鼎盛的局面。离不开唐太宗广阔的胸怀,他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项羽的势力和武艺远超刘邦,最终败给刘邦,于乌江自刎。因为项羽心胸狭窄,刚愎自用,而刘邦海纳八方,有包容万物之胸怀。

是呀!在现实生活中,始终保持广阔的胸怀,能使我们走少很多弯路。记得班里要组织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小组的负责人。有一个学习比我好的同学想加入我小组。当时我很妒忌他的才能,想尽办法排斥他。后来他去了其他小组。在他指导下,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而我小组的学习,还是原地踏步。

品读《水浒传》,宋江广阔的胸怀让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胸怀广阔的人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心宽路亦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帮派,有帮派的地方也就会争斗!水泊梁山作为一个大江湖、小社会、大染缸,自然也概莫能外。

不由得想起了《水浒传》里的童谣,“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稻半枯焦。农民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此童谣讲的是贫富不均引发农民起义造反,反抗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等级制度。其实在梁山起义的108将中农民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最多不超过十分之一,其余多位官僚地主和社会闲散人员,还有少部分饱读诗书的文化人。看来社会不公只是一种现象,只是造反的土壤和气候,真正揭竿而起造反的群体并非社会底层的受压迫受剥削者,而是对于这种不平等社会氛围的觉悟者。这些觉悟者参与的动机也是不尽相同,用《水浒传》的话说就是逼上梁山。

压迫所造成的不公并非只反应在底层劳动者身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传》的主题是通过起义反映义军首领的组织方式,很可惜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没有政治目的,没有军事目标,只是用忠义作为维系存在的粘合剂,结局是可悲的。

忠义是中国底层劳动者朴素平等的要求,受到商业、手工业、渔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重视,也是底层民众的立身立业的根本。关公,钟馗,就是为笼络底层民众而创作的形象。

忠义只是一种思想意识,算不上组织形式,一个没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只是忠义的平等、平均的意识粘合在一起的各色人物,也只能是被利用、被抛弃的结局。

记得以写中国农民生活题材小说为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作家赛金花,把《水浒传》翻译为“五湖四海皆兄弟”是在准确不过的了。

第四,梁山派系

梁山的派系很多,108将聚义完成后,大抵可以分为7大派系。分别是:

1、三郎帮

梁山最大的帮派头子,毫无疑问是宋江,作为出色的“政治家”、“阴谋家”,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其实就已经团结好“一大批同志”入伙,为之后上梁山取得话语权作了铺垫。由于宋江在《水浒》中有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所以笔者把这个帮派取名为“孝义三郎帮”,简称“三郎帮”。

① “郓城系”:

宋江、宋清、朱仝、雷横,4人。他们都出身郓城县,是根正苗红的乡党(宋清更是亲弟弟),“郓城系”是宋江最早的铁粉和追随者(虽然朱仝、雷横上梁山时间较晚,但他们是最早同宋江结交的好汉)。

② “青州系”:

花荣、秦明、黄信、燕顺、郑天寿、王英、扈三娘、吕方、郭盛、孔明、孔亮,11人。他们要么出身或曾经身处青州地界、要么就是跟青州系有莫大渊源者,是宋江“三郎帮”中第二大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支柱系统之一。

其中花荣是“四大宋江死忠粉”之一,能力和忠诚都不必多说。秦明和黄信本是青州军官,奈何身陷于贼不得已被逼落草,宋江为了套牢秦明,还慨他人之慷把花荣的妹妹许配给他(先使反间计借刀杀人妻小,再来做媒人,宋江实属歹毒了)。

燕顺、王英、郑天寿三人原是清风山的土匪,和秦明、黄信乃至花荣算得上天敌,后来因为有同样的“信仰”(信宋江,得永生)而无缝衔接的聚在一起;扈三娘本不算在这个小派系内,但她后来嫁给了王英,也就“嫁狗随狗”了。

孔明、孔亮兄弟是宋江的徒弟,堪称老师的“铁杆粉”,由于他们出身青州白虎山,故而我把他们放在这个小系里。

吕方、郭盛本出身对影山,由于哥俩抢夺“山寨不动产权”时被花荣解斗,佩服之下加入“青州系”投靠梁山的队伍,后来担任宋江的中军护卫,非心腹不可任,故而也算作此系统。

③ “江州系”:

戴宗、李逵、张横、张顺、穆弘、穆春、薛永、侯健、李俊、李立、童威、童猛,杨林、裴宣、邓飞、孟康,鲍旭、焦挺、汤隆,王定六,20人。宋江“三郎帮”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支柱系统之一。

其中戴宗、李逵都是宋江铁杆中的铁杆,李逵更是“四大宋江死忠粉”之一,可以随时为宋江去死的人,是宋江心腹中的心腹。

张横、张顺、穆弘、穆春、李俊、李立、童威、童猛是江州三大地头蛇帮派(浔阳江、揭阳岭、揭阳镇),薛永、侯健也自江州就跟随宋江,其中张顺是另一个“四大宋江死忠粉”之一。这伙人的擅长区域主要在水军,上山后梁山三军之一的水军逐渐被他们掌握,后来水军大头领是李俊,而非梁山元老中的“阮氏三雄”,就侧面反映出了这个问题。

剩下的,饮马川杨林、裴宣、邓飞、孟康是戴宗举荐入伙;枯树山鲍旭、焦挺、汤隆是李逵拉上山寨;建康府王定六是张顺的粉丝;都可以算作“江州系”的编外人员。

④ “粉丝系”:

欧鹏、马麟、蒋敬、陶宗旺,石勇、段景住、郁保四,7人。这些人的加入,纯属奔着宋江江湖驰名的声誉,出于对宋江的仰慕。

欧鹏、马麟、蒋敬、陶宗旺本来啸聚黄门山,遇到大闹江州准备往奔梁山的宋江大部队,因仰慕宋哥哥,随同投奔梁山。

石勇、段景住,一个是天下只愿给宋哥哥(还有一位柴哥哥)让座,一个指名道姓要将宝马送给杂宋哥哥(我正牌大寨主托塔天王不要面子的?也难怪晁盖恼怒之下,要亲自下山去打曾头市),都算宋江的“忠实粉丝”。

⑤ “布恩系”:

杨雄、石秀、时迁,3人。这三个人好理解,当初投奔梁山差点被晁盖杀掉,宋江于他们有救命之恩,敢不投桃报李、竭忠尽力呼?

“三郎帮”一共45人,占比达41.67%,好家伙,宋江一人直接控制的力量已达梁山头领总人数的四成多。这里面,天罡星占了13个,其中不乏花荣、秦明这样的一流大将,也有李逵、石秀这样打起架来不要命的主,还有李俊、张顺这样的“水军都督”。有了这些资本,宋江作为毫无疑问的“最大控股方”,稳坐“董事长”位置基本已无悬念,所谓“三辞三让”不过是政治家拙劣却又必要的作秀罢了。

2、元老帮

这是梁山资格最老,创业最早的一批人。分别是:吴用、公孙胜、林冲、刘唐、阮氏三雄、白胜、杜迁、宋万、朱贵,樊瑞、项充、李衮,朱富、李云共16人。

林冲火并王伦后,原本谦让给晁盖做了这个派系的首领。可惜,晁盖作为大Boss,不知好好保护自己,亲身犯险,死在了曾头市。晁盖死后,这个派系实际分成了三个小系。

一是以吴用为首的“亲宋派”。这个也很好理解,第一宋江的确是个出色的领导人、第二宋江的铁杆戴宗和吴用的关系匪浅。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吴用最后吊死宋江坟头,成为唯一一个非嫡系的“四大宋江死忠粉”。刘唐和阮氏三雄虽然多少念着旧主晁盖的恩义,但他们既感念宋江昔日报信救命大恩,又因现实情况不得不“党附”吴用,基本倾向“亲宋”。

二是以公孙胜、林冲为首的“恶宋派”。作为方外之人,公孙胜本就没有宋江那么大的“功名”之心,所以宋江流露“招安”之心开始,这位一清先生就已笃定要离开了。林冲是《水浒》英雄中最悲情忧郁的一个,当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仇人被抓获在眼前而不能杀,心哀莫过于此了。樊瑞是公孙胜的粉丝,上梁山不过是随师而已(后来也的确随公孙胜学道去了),项充、李衮是樊瑞的副手,立场自然相同。

三是以朱贵为代表的“”。虽然杜迁、宋万位在朱贵之上,都是王伦时代的最早元老了,但那哥俩不如朱贵八面玲珑,姑且让朱贵作这一小系的代表。这几个人自从王伦死后,除了朱贵因开店露脸机会多点,其余基本没啥存在感;那场“喋血政变”已过多年,早已平常心对待,不过随波逐流而已,谁做寨主都不过如此、都无所谓,反正也都没有发言权。白胜小人物同朱贵差不多,朱富是朱贵之弟、李云是朱富之师,立场同朱贵。

3、三山帮

鲁智深、杨志、武松、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曹正、施恩、张青、孙二娘、李忠、周通,共13人。

注意,此三山指:青州二龙山、桃花山和史进率领的少华山,而非原著中的二龙山、桃花山和白虎山。前文讲了,白虎山虽与二龙山、桃花山同出青州,但首领孔氏兄弟系宋江徒弟、堪称铁杆,不可能归属宋江之外的派系。史进、李忠和鲁智深有私交,尤其是史进和花和尚私交甚笃,少华山加入梁山泊也是鲁智深说服引荐的,所以算作一个派系。

这个派系有鲁智深、杨志、武松、史进这样的一流虎将,也有朱武这样一流的军师,是梁山最大的非宋江嫡系的实权派。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派系的人员其实从始至终都是遭遇宋江压抑的,以后有时间笔者可以列文单讲,此处不再赘述。

4、登州帮

孙立、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邹渊、邹润、乐和,共8人。

梁山泊除青州三山帮外,最大的非宋江嫡系实力派。单论个人实力,鲁智深未能进五虎、孙立不能进八骠,是非常不公允的。登州帮最终结局算7大派系中最好的,孙立带着孙新夫妇重回登州为民、乐和供职京师,都得善终,也算有幸。

5、降将系

关胜、呼延灼、索超、宣赞、郝思文、单廷圭、魏定国、韩滔、彭玘、凌振,共10人。

关胜、宣赞、郝思文和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都是在两次较大的“朝廷讨伐梁山之战”中投诚的;索超是在大名府被打破后无路可走,经杨志推荐上山的;单廷圭、魏定国是败于关胜之手而后投降的。这些人实际上不成派系,只是同类。

6、豪强系

柴进、李应、董平、张清、龚旺、丁得孙、杜兴,共7人。

这些人和上述“降将系”一样,互不统属,实际上不成派系,只是同类而已。

7、逼盗系

卢俊义、燕青、徐宁、蔡福、蔡庆、萧让、金大坚、安道全、皇甫端,共9人。

这9个人,或是连哄带骗、或是连拖带拽、或是威逼利诱,上山都是“非出自本愿”的。尤其是卢俊义,好好的一个家财万贯、文武双全的良民,非被宋江拉上山入伙,生动地给读者演绎了什么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卢俊义所怀的这个“璧”,就是他那“枪棒天下无对”的本事。这些人除了燕青和卢俊义主仆情深、蔡氏兄弟与二人有些交情外,其余也都是互不相识,当然不成派系,仅仅是同类归纳罢了。

总结:

康熙皇帝曾说“明亡,实亡于党争”,话虽不错,可谁又能真正的将党争消弭于无形呢?梁山泊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江湖,一百多号人而已,就因想法各异,而实际各有派系。遑论一个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