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班妈妈”到孩子们最爱的“副班主任”,她说:接下来想彻底放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34:00    

  “王妈妈,我们上节科学课完成地很好!”早春三月,杭州市澎博小学的教室里洋溢着暖意。当记者跟随王妈妈走进这间二年级教室时,一名男生马上跑来向这位“随班妈妈”汇报起了上节课堂的成果。“随班陪读”两年以来,王妈妈几乎成为了这个班级的“副班主任”,“我在教室最后面有个座位,他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会跟我说,有时候忘带红领巾、忘带书本,也是找我帮忙。”

班级学生们正在与王妈妈分享课堂收获

  这个温暖的场景背后,是澎博小学全纳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学校秉持"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自2015年起摸索和实践,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形成了“3+X澎友圈”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新路径。针对特需学生,学校不仅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还充分利用邻里资源共通,通过心理信箱公益服务、一对一亲子课堂、教育戏剧课程等特色项目,为特殊儿童打造全方位支持系统。

  澎博小学融通家校社多方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小王十几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我们当时没有了解过这方面,但是有开始带他做感统训练。后来两岁半的时候又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们孩子是患有‘孤独症’。”王妈妈回忆,小王两岁半确诊孤独症后,每周要完成10节干预课程。

  新选择的“岔路口”出现在小王幼儿园毕业,即将升入小学的那一年。"孩子动手能力不错,公办学校更有利于认知发展。"小王所上的幼儿园就在澎博小学的隔壁,结合小王日常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幼儿园老师建议小王可以就近到学区内的公办学校入读。也是在升入小学之后不久,王妈妈停掉了小王之前在校外的干预课程。

  “目前学校有五名同学在随班就读,入学以来王同学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家长也非常地配合。”澎博小学专职资源教师郑老师向记者介绍,澎博小学对学区内特需学生实行"零拒绝"入学政策,通过统一能力测评和家校协同机制,为每个孩子定制支持方案。“我们在入学的时候有面向全体学生统一的能力测评,如果是测评中有问题的学生,会需要家长提供过往病历或者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情况比较严重的,我们会建议家长办理随班就读。”

学校为特需学生专门设计了活动空间

  郑老师同时也提到,在指导特殊学生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情绪突变和进步较为缓慢的问题,“有的特需学生的父母要求过高,与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水平不适应,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焦虑;也有其他普通孩子的家庭对特殊孩子在班级中的情况有一定的担忧和抵触。都是我们遇到过一些需要不断调和的问题。”

小王和同学们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郑老师表示,她本人在参与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考取了心理资格B证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合格证。“其他家长一开始肯定是有意见的,但是随着孩子在班级里融入地越来越好,这种看法慢慢消解了。”原因在于,经历融合的过程,孩子们相互之间也获得了力量。“对于特殊孩子来说,融合的环境为他们提供真实的社交场景,帮助他们锻炼社交技能,理解并遵循社会规则;而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有了解特殊群体的途径,在帮助他人克服困难的同时,也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人生中的挑战。”

排队时,同学们常常自发帮助小王跟上队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过去两年孩子们在校园中的成长点滴,比起其他的家长,王妈妈的视角更近,感受也更加深刻。在“手拉手好朋友”美术课上,当老师邀请"小王的朋友"时,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跳长绳时,起初小王和妈妈只负责甩绳,在好朋友盛同学的热情鼓励下,小王勇敢尝试,全班同学都为他欢呼;新学期课间桌游时间,小王主动邀请伙伴组队,当小王成功出牌时,围观的同学们为他纷纷鼓掌。这些温暖的瞬间,印证着融合教育的力量——特殊孩子在这里获得社交技能,普通孩子则学会理解与担当。

  三月的暖阳洒满教室,望着课桌前跃动的身影,王妈妈依然能记起两年前那个焦虑的报道日——那时小王总用沉默回应世界,而如今他正与伙伴们分享新学的成语。

  “我问班级里的同学们,如果三年级王妈妈不来了怎么样,孩子们都不想我走。”尽管对这个陪伴了两年的班级有许多不舍,王妈妈还是坚定地表示,目前自己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打算“退出教室”,逐步放手,让小王在伙伴们的陪伴下继续融入环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