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技艺的木匠艺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56:00
中国木匠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木匠们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创意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木制艺术和生活用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木匠们的智慧与才能,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历史背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木材作为建筑工具的主要材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木匠行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匠文化。在商周时期,木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木器皿和装饰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木匠们开始运用榫卯结枸等先进技术,使木制品更加坚固耐用。
木匠的重要人物和发展

鲁班是木匠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被尊称为“木工祖师”。鲁班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今山东省),大约在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4年之间。他不仅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如锯子、刨子、黑斗等,还设计了许多建筑枸造,如“鲁班门”(鲁班门指以鲁班为核心的技术传承体系,或者是学习《鲁班书》的学派尽有浓厚的文化和技术意义)鲁班的发明和设计理念对后世的木工和建筑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工具和建筑设计成为后世工匠学习的基础。
技术发展
1、榫卯结枸:这是中国木匠的一项伟大发明,通过巧妙的拼接方式,使木构件之间紧密结合,无需钉子或胶水即可达到稳固的效果,这种结构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2、雕刻艺术:中国木匠擅长在木头上进行精细的雕刻,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水风景,都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家具制作,中国木匠制作的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从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到现代的实木家具,都展现了中国木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木匠这一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人们欢迎的行业,在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就有一位一直传承这一技艺的民间艺人,他叫刘书亭,男,汉族,1960年3月出生,他于1976年拜当地木匠师傅于群为师开始学艺,用他的话讲他于1980年10月收当地刘富现为徒开始自己带队干农村木工活。1982年又收刘卫亭为徒,1990年又收刘国举为徒,现在一直从事这一行业,已50年了,他说:“学木工也很不容易,尽管这一行业,特别是80年代以前,在农村很吃香,首先学这一行业,你得吃苦,脑子得管用,木工是代名词,开始学时得学拉大锯,后开始制一套工具,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有大、小锯,大、中、小刨子,大、中、小凿,大、小钻,大、小锛,黑斗,拐尺,鲁班尺,垒墙的挖刀,粉墙的泥磨。”


农村要学会干的活首先是盖房,80年代前农村都是小瓦房、有土打墙,有条件的是砖墙,以小瓦房为例,先在盘好的根基上开始垒砖墙,其中将做好的门窗放上,墙垒好后,开始封沿、封山,然后将做好的梁放上后开始上檩,檩上好后,开始上椽,椽与椽之间的距离为6——7寸,将椽上好订好后,开始上扒砖,扒砖上好后开始上石灰拉坡泥,然后开始挖小瓦,等小瓦上好后封顶,封山即可。其中的门窗梁就用上了榫卯结枸。最后开始用白石灰泥粉刷室内墙体、粉好后,整个盖房过程结束。(家具有桌、椅、凳 、箱子、柜子、条板、风箱、锅盖等,还有白事的寿木棺材。)农用具有小推车、耧、犁、铡、耙等,这些东西脑子得记尺寸,程序等,还有农村风俗习惯,还得学会雕刻,学会油漆等,如盖房,农村一般上屋长3丈、宽1.5丈。厢房要小一点,大门宽2.65尺——2.7尺,堂屋门宽2.75——2.8尺。盖小瓦房 椽与椽宽6寸——7寸,上梁时梁上要贴红对联,即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桥,此外还要放炮、洒糖果、花生,农村还有个风俗,盖房时叫“榆梁枸过杏木门”,意思是梁要用榆木、门上边的过木要用枸木,门要用杏木,比较吉利,榆是玉的意思,枸是进的意思,杏是兴旺的意思。常用的八仙桌(农村也叫方桌),长、宽各3尺,高2.7尺,小车长5.4尺,车耳长1.4尺、宽2寸,两车把距离2.5尺,车耳位置在4尺与1.4尺的交界处,车腿高1.3尺,耙长6.8尺、宽1.3尺,前边11个钉,后边12个钉,共23个耙钉。木板凳长3.5尺、宽0.4尺、高1.7尺等。
下边是他和一些老木匠总结的一些技巧,也叫心法口诀和一些标识符号。


心法口诀:1、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这说明不同行业的特点。木工在配料时要留有余地,即要长一些,用不上可裁掉,短了就报废。短铁匠是选料时可短一些,不够用时可打长一点就可。石匠是选择恰到适中。
2、一料二线三打眼
这是衡量木工基本功的核心口诀,强调木工操作的三个关键步骤。
一料:选材要精准,木材的质地和纹理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
二线:画线要精确,线是木工加工的基础,线准才能保证后续操作的精度。
三打眼:打榫眼要方正、垂直、榫卯结枸的质量直接决定家具的稳固性。
3、木匠看尖,瓦匠看边:“尖”即角,木工在制作榫卯,安装刨刀,锉磨锯齿等操作中、角度的精准度是衡量手艺高低的关键。
4、大木不离中:大木工(如建筑木工)在施工时,必须始终以中线为基准,确保梁、柱等构件的对称和平衡。
5、立一卧九,不推自走,立一卧八,费力自搭。
这是关于刨刀安装角度的口诀,立一卧九(垂直一寸,水平九分)适用于硬木刨削,操作省力,立一卧八则费力且效果差。
6、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单身汉的行李大姑娘的腰。
这句俗语强调木匠对工具的珍视,斧子是木匠的核心工具,不可轻易外借。
7、歪树直木匠,好木匠能将弯曲的木材通过合理选材和加工变为有用之材,体现了木工的巧思和技艺。
8、三年学艺,三月补艺,何时出艺,看你手艺。
这句话的寓意强调木工技艺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只有不断磨练才能成为真正的巧匠。
9、磨刀不误砍柴工
木工工具(如锯子、刨子、凿子)必须保持锋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品质量。
10、榫卯要准确无差,结实稳固才能好。榫卯结枸是木工技艺的核心,精准的榫卯不仅影响外观,更决定家具的使用寿命和稳固性。
11、精雕细琢凭耐性:木工是慢工出细活的技艺,尤其是雕刻。打磨等环节,需沉心静气。例如,手工打磨需从粗砂纸逐步过渡到细砂纸,反复数次才能呈现温润质感。
12、巧手传承心中记:木匠技艺依赖经验积累与师徒传承,口诀不仅是技术总结,更缊含匠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如“三分手艺、七分心性”的行业训诚。




一些木工的符号标记
刘书亭还讲:木匠必须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跟进,比如80年代前农村盖房,一般是小瓦房,后逐渐进步为大红机瓦、平房、楼房,家具从老式的书板桌、厢子、柜子到后来的大衣柜、高低柜,到现在的壁柜、吊柜。过去桌、椅、凳变成现在的沙发等,过去木工工具变成了现在的现代电刨子等现代工具。
像刘书亭这样的一直坚持在农村传承发展的木匠艺人实在是难能可贵。其木匠文化及内涵产生的意义十分重要,50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现在仍在干这一行,用他的话讲干到老学到老,永远都学不完的技艺。
首先是工匠精神:木匠文化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木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力求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最佳效果。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上。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木匠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木匠们在设计制作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体工程学原理,使作品既符合实用需求又富有美感。
传承与创新:中国木匠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历代木匠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推动了木匠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产生的影响:如今,中国木匠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人仍然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还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推动着木匠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喜爱上了中国传统木匠文化及其产品。
总之,中国木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木匠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好推动和传承这一文化的发展。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相关文章
- 为期3个月!村超全国赛上海赛区在水库村启幕,邀客体验“文旅商体农”盛宴 2025-04-13 20:33:00
- 欧洲游客取消美国行,“特朗普下台前,绝不踏进美国一步” 2025-04-13 14:17:00
- 以书为舟,重构生命文化价值,沪上首家生命文化主题AI书院“牧云记”启幕 2025-04-13 13:47:00
- 一带一路故事绘|竹韵琴心:跨国伉俪用音乐架起中越友谊桥 2025-04-13 11:40:00
- 缅甸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2025-04-13 11:40:00
- 内外贸一体联动!中国企业集体出手 2025-04-13 1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