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创新案例 | 山东大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造科技人才评价“山大方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6:38:00    

【编者按】

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承担全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紧扣“破四唯”与“立新标”主线,率先构建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探索出一条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山东路径”。

为全景式展现改革成效,总结凝练创新模式,山东省科技厅与人才山东网联合策划推出“山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创新案例”系列展播,通过深入挖掘山东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中的生动实践,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示范借鉴,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打造科技人才评价“山大方案”

山东大学

背景阐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 ,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改革,始终遵循科技人才发展规律和高校科研人才工作特点,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以构建多元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抓手,细化人才分类,强化学术品判,拓展评价方式,丰富发展通道,为科技人才找准定位、把明方向、谋定出路,构建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内容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改革举措与成效

(一)多元岗位类型:为科技人才“定位”

山东大学按照科技人才评价试点任务,根据人才专业领域和特点,结合高校实际有针对性细化岗位类型和要求。

针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设置科研型、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型岗位及标准。科研型突出对科学成果产出、学术贡献和创新质量的考察,重点关注是否主持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前沿课题,是否产生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等;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型突出考察参与军民融合科研业绩、重大工程贡献情况,重点关注军民融合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承担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

针对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类人才设置应用技术开发型、学科交叉型岗位及标准。应用技术开发型突出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开发、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在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或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学科交叉型鼓励围绕攻关目标,跨学科领域研究,研发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产出标志性交叉科研业绩。

此外,为有效服务科技人才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学校还特别设立技术支撑型岗位,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工程技术开发,帮助科技人才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融合技术链、打通创新链,形成“科学家+技术师”的联合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进行有组织科研,实现科研效能最大化。

(二)多元评价内容:为科技人才“立标”

围绕“立新标”要求,学校按照质量优先原则,制定《山东大学自然科学科研团队成果及项目评价指导意见》《山东大学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办法》《山东大学智库成果认定办法》等,构建科技成果认定体系,探索采用集成式成果评价方式对科技人才贡献进行系统评价。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把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完成进度、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成果落地贡献、实现国产化替代情况及国家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行业规范制定等作为综合评价内容。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专利、技术报告、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成果、应用解决方案、应用型科技成果、标准、软件著作权、国家新药证书、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等作为综合评价内容。

为避免“降质量、凑数量”,鼓励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学校在评价条件中设置“一条通过”标志性业绩。业绩贡献不唯类别、不唯形式、不唯数量,充分考察在本学科领域取得成就的突破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成果得到认定后可以直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例如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评价中,把“解决重大装备急需、实现科技关键技术突破”等作为标志性业绩,满足此条件即可申报教授职务。

(三)多元评价方式:为科技人才“塑形”

山东大学创新评价方式,通过多渠道、多主体评价,帮助科技人才客观定位,科学规划研究发展方向。完善校内同行自评。科技人才参与考核评价需进行个人发展总结,按照“六维”测评参考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实绩、学术素养、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自评。校内组建院校两级专家评审组织,结合申报人实际表现及述职答辩情况,从教学科研业绩、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形成发展建议和推荐意见,多视角多主体为申报人“画像”。

强化第三方同行专家评审。委托第三方聘请小同行专家,对申报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业绩成果原创性、专业领域发展潜力、社会服务贡献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和改进建议,并按照杰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难以评价6个层级进行打分。同时请评审专家对申报人业绩水平是否处在本学科研究前沿领域、是否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是否有较大发展前景和潜力、是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作出评价比较,按照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及其他共6个层次,帮助科技人才对标发展水平,明确发展目标。

推进团队和人才一体评价。探索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结合的模式,团队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原始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在团队成员评价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团队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自主设置岗位类型及比例,自主制定评价标准,自主认定成果贡献,并自行实施考核评价及聘用管理。以岩土中心团队为代表,在核定编制和岗位控制比例内,团队根据需要设置科研或支撑岗,自主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岗位评聘。在此政策激励下,该团队从最初4位老师+4个学生的极小规模,发展到目前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包括各类人员在内的60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先后获国家级团队称号4个、国家奖6项、国际奖2项,重大成果累计转化1.8亿元,成功解决了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预报预警及治理等重大难题。

(四)多元发展通道:为科技人才“谋路”

山东大学打造“1+N”多条晋升通道,保障各类科技人才发展需要。其中“1”代表常规发展通道,各类人才可在满足教学科研等基本晋升要求的前提下参加正常评审;“N”代表破格发展通道,凡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得到领域内3位杰出专家推荐和5位校外专家匿名评审认可后,都可以超常规参与评审。主要包括优秀青年人才特别评审通道,主要面向学术科研水平居于相关学科领域同年龄段学者前列,且已做出标志性成果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青年人才;重大成果贡献破格通道,面向承担国家级重大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杰出人才专技职务特别聘任通道,对于获批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或奖励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岗位指标限制,直接申报参加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岗位评审。近三年,共有62人通过特别通道晋升正高级职务,实现了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在“1+N”晋升发展通道之外,按照“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的主线,构建了以六个人才项目和十个人才层次为主,梯次合理、衔接有序的杰出人才体系。以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为主要考察内容,遴选具有冲击国家级人才实力的人才进行持续支持,配套激励措施,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待遇,鼓励优秀人才潜心科研攻坚。近年来,近300名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人才通过人才体系晋升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显著。

经验总结

科技人才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山东大学在科技人才评价上已迈出了坚实一步,不断完善多元分类评价机制,以多元岗位设置、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激发科技人才队伍内生动力;畅通多元发展通道,以常规通道+破格遴选鼓励支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下一步山东大学将多措并举,改革探索,按照“国家要什么、人才评什么”的改革思路和评价导向,继续健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细化评价条件标准、健全管理制度,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和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山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