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普|中国卫星成缅甸救灾利器,怎么做到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9:02:00    

3 月末,缅甸突发 7.9 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其中,太空中的救援队伍是最早的一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调度14 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为救援提供卫星图像信息。

那么,卫星是怎么拍到灾区图像,又能给救灾提供哪些帮助呢?

今日科普,为你解答。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3 月末,缅甸突发 7.9 级地震。中国调度的卫星成为救灾利器。

为什么天上的卫星能指导地面的救援?

其实,指导地面的救援卫星是遥感卫星,它搭载高精度的传感器,能够接收地球表面物体发出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

经过一系列处理和分析,遥感卫星便能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全覆盖地为救灾人员源源不断地提供宝贵的信息。

其中,用到的主要遥感卫星种类包括光学卫星、SAR 卫星、热红外卫星。

光学卫星是灾害监测的先锋力量,拥有高分辨率的相机系统,可拍摄分辨率优于 0.5 米的高清影像。这意味着,在理想条件下,卫星能够辨识地面智能手机的轮廓,甚至可以分辨建筑物倒塌后砖瓦结构的裂缝。

不过,光学卫星也有个“小缺点”,那就是在云层厚重或者夜晚时,它的“视力”就会大打折扣。

在此情况下,SAR 卫星,也就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擅长突破环境限制,尤其在地震应急响应中有其独特价值。

此外,热红外卫星为开展地震短临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它的原理是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探测到大范围连续的近地表热场变化,所以它在地表温度反演、森林火灾、旱灾监测及探矿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卫星又是如何参与救灾的呢?

卫星调度是整个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平时卫星都在自己各自的轨道上行走,但缅甸地震发生后,我国基于灾区的地理位置和具体需求,调度了14颗卫星,确保其能够覆盖灾区的关键区域。

接下来就是利用灾后遥感监测影像,通过与灾前背景影像进行对比,识别并提取地震所造成的倒塌建筑物、中断的桥梁及道路等分布信息,为地震救援、应急物资运输提供参考。

你了解了吗?

参考文案来源:

科普中国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