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0 12:47:37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我们上一节已经讲到了“及其知之,一也”,意思是“达到智慧的方法,只有一个”。而本节开始就是“好学近乎知”,正是对“及其知之,一也”的总结,他直接回答了这个“一”就是“好学”。但是好学只是达到智慧的方法,能不能达到还要看有没有能力学到真才实学,一个人,爱好学习,那么就接近了知(智)。学了不一定学得会,但是不学肯定没有智慧,学习了才有成材的机会,但是不学一点机会都没有。因此孔子这里用了“近乎”两个字。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什么是仁?就是被历史所验证,被当下国家和人民所认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的事情即为仁,而光知道仁是什么还不行,只有去努力践行才行,当一个问题摆在你面前,你要么去查资料查典籍,如果历史上没有,那么你就要集思广益去开创新的思路,总之不能半途而废,同时你所用的办法必须得到这个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不管你成功没有,只要努力在这个方向上去做了,那么就有希望成功,离仁就不远了,这就是“力行近乎仁”的道理。

我们上一节也讲了“及其成功,一也”,说的就是只有当你成功的时候,你所行的才能得到印证,而成功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行”。

勇气是需要培养的,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时机成熟,勇需要的也是“行”,你勇不勇不是光靠嘴说,必须靠“行”来印证。而“勇”是怎么来的呢?孔子这里讲“知耻近乎勇”。实际上就是知耻而后勇。知道自己不如人,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有志气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才是一个仁者内心强大的动力。

也许孟子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具此而来,因为知耻才能有羞恶之心,“见义勇为”历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论语宪问篇第28章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里孔子说仁、知、勇是君子之道,我没有做到。而中庸本章孔子在这里又讲,仁知、勇、是天下之达德。可见,不管怎么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做出点成绩,没有仁知勇三个方面,那是万万不可的。那么,怎么才能达到仁知勇的标准?这里,子思继续借孔子之口,讲了达到仁知勇的三个标准,就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所以孔子继续总结道: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知斯三者”,哪三者?就是“好学、力行、知耻”这三者,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就知道为什么要修身。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答案,就是一个人怎么去修身,就是“学、行”两个字。“学”能启智,行能近仁。知道了如何修身,当然就知道了如何去管理人。知道了如何管理人,就知道了如何去治理天下管理国家。

好,我们再捋一下这一大段的话的真正意图:

君子要有五种成熟通行于世之道(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道),需要三种最好的德就是(智仁勇),要获得这三种最好的德各有一种方法,“智”需要“好学”,“仁”需要“力行”,“勇”需要“知耻”。只要知道了“智仁勇”以及获得这三者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大学》是曾子所著,子思在这里等于是用孔子的话再次为老师的理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背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庸和大学他们是一脉相承。大学里讲了如何学,中庸里更着重讲了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