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特产及盛产什么 从阿尔及利亚的“广交会”感受北非文化与市场

93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5 13:50:03    


笔者曾随中国贸促会参加了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该博览会始创于1963年,每年一届,为期六天,展区面积达7.3万平方米,是北非最大的综合性展览会,号称阿尔及利亚的广交会。

阿尔及利亚国旗左绿右白,中央为红色新月和五角星,公元七世纪伍麦叶王朝统领北非,这里开始皈依伊斯兰教。

该国盛产石油和天然气,外汇收支良好,进口需求旺盛,且主张贸易伙伴多元化,很多进出口企业已借助博览会窗口打开了当地及周边的市场。

阿尔及利亚地处非洲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参展客商多来自非洲各国和地中海区域欧洲国家。博览会每届都设中国馆,占地几千平方米。

我去的那一届,同行的还有上海10多家进出口公司,我们自己动手搭了一座特色门楼,还挂了几盏大红灯笼,与世界各地Chinatown入口处牌坊相似,参观者很远就能看到。

博览会开幕期间,我们每天要接待一万多名观众。当地观众男性多穿白色阿拉伯大袍,黑色灯笼裤;女性一般身着黑色长袍,包黑头巾;商界人士则是西装革履,也有穿着时髦的少男少女。

阿拉伯人讲究礼节,对中国朋友尤为热情。一见面他们通常右手按住胸口,用中国话打招呼:“你好。”我们也用刚学会的阿拉伯语作答:“艾哈兰,萨哈兰”。看到中国人能用阿语问好,他们显得特别高兴,与我们热烈地握手,使人感觉被握的手又麻又痛。阿尔及利亚人对中国商品非常感兴趣,常驻足细看并不停地问这问那。

阿尔及尔是北非古城,据说阿拉伯人视沙漠为海,绿洲为岛,当阿拉伯帝国西征大军越过沙漠看到阿尔及尔这片美丽绿洲时,都惊呼:“阿尔及尔(阿语岛屿之意)。”阿尔及尔由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阿尔及尔很早就是联系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商埠,后来阿拉伯人来此做生意,不久建成繁华商港。

阿尔及尔卡斯巴老城区是穆斯林聚居区,建筑多为二、三层楼房,用石块依山坡而筑,城堡和清真寺夹杂其间,街道多为台阶式,狭长而行人拥挤,两旁店铺连成一片,摊贩占满了街头巷尾,高亢的叫卖声、嘈杂的议价声在空气中回荡。

新城区靠海,街道宽敞整洁,车水马龙,这里多欧式建筑与街头公园,政府机关和外贸公司云集于此。站在高处俯瞰阿尔及尔,近处郁郁葱葱,远处水天相连,人称花园城市。

我们下榻的ZILY饭店位于老城区,到阿尔及尔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就被一阵响亮而有节奏的呼唤声叫醒,我好奇地探出窗外,呼唤从不远处传来。时值黎明,天空中还挂着一轮弯月,附近清真寺明晃晃的金顶,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

听到清真寺阿訇呼喊,每个穆斯林都会立即起床作晨礼,他们先洗净脸孔,再朝麦加方向默诵古兰经文。阿尔及利亚全国超过99%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这种礼拜一天要进行五次,除了破晓时的晨礼,还有中午时分晌礼、太阳偏西时的晡礼、黄昏时的昏礼、入夜后的宵礼,每天计32拜、64叩首、178次赞颂,他们认为这样做能清除邪念疑虑,保持心灵纯洁。


我们去阿尔及利亚那段时间恰逢伊斯兰斋月,这30天虔诚的穆斯林每天从破晓到日落不能吃东西。

某天下午常驻阿尔及尔商务代表陪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展馆参观,我问他有没有饥饿感觉?他非常认真地说,斋戒期间的忍饥挨饿能使人清心寡欲,学会节制,从而磨练坚强的意志。他还告诉我们,其实除了食色两样,斋月禁忌还有很多,包括不说谎,不争吵,不搬弄是非,不打听他人隐情,不做欺人伤人的事情。

商务处专门就斋月对参展人员进行了培训,要求我们尊重封斋客商和参观者,不当着他们的面抽烟、吃东西,不说不礼貌不得体的话。

根据伊斯兰教义,阿尔及利亚人不吃猪肉,也不吃螃蟹、海参等他们认为奇形怪状的食物,当地中餐馆也尊重这种习俗。

展会期间我们在北京人开的“中国餐馆”搭伙,经常是中午吃咖喱鸡块,晚上吃红烧牛肉,一段时间下来大家都吃腻了,所以十分怀念老家的伙食。

那次博览会我们公司带去许多展品,布展任务很重,别人又帮不上忙。为了不拖大家后腿,一天晚上我让同事把我反锁在展馆中,加了一个通宵班。第二天早晨贸促会秘书长看到后拍拍我的肩膀说:“辛苦了,回北京我请你吃毛家菜。”要知道这种允诺当时真是非常鼓舞人心。

博览会期间许多商人前来参观并洽谈业务,经商在阿拉伯地区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他们认为商业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因而相互尊重和信任非常重要。与当地商人谈生意要花很多时间,他们喜欢同时讨论许多问题,经常从A点绕到B点,有时还会将话题转向与生意无关的事情。

很多中国业务员习惯在商言商、开门见山,对这种东拉西扯又无实质成交的谈判不太适应,然而在他们看来和谐的商务关系是需要时间来营造的。

不少阿拉伯商人守时意识不强,会在展馆走廊里停下来与熟人聊天,从而在一个事先预定的约会中迟到。他们在业务谈判中非常善于讨价还价,常把一些初涉商场的业务员绕了进去,此时千万不要因为其精于算计而恼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谈判和议价被很多人视为一门艺术。

有个客户对我们公司出口的钻石牌闹钟包装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商品名称alarm clock被安排在包装侧面,这样的商品放在货架上,消费者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而包装正面醒目的DIAMOND文字和一个硕大的钻石图案,则会误导消费者,以为闹钟机芯含钻,其实这类粗码闹钟是不含钻的;他说商品包装文字应以清晰易懂为原则。

阿拉伯市场商品包装对宗教和民族感情较为敏感,他们崇尚绿色和白色,反感包装上使用紫色;忌讳出现猪(包括形状类似猪的熊猫)、女性人像和犹太教六芒星等图案;无论包装、标贴还是说明书都应当有阿拉伯文说明文字。

听商务处二秘说,有一种中国食品因缺少阿语说明,消费者不清楚其所含油脂是否为植物油,当地商店都不敢要货,有的要了又退回来,造成很大麻烦。

博览会期间我们也做些市场调研,但见到的大多为阿语资料,而懂阿语的人不多。原本我以为图表中阿拉伯数字总能看懂,岂知当地使用一套独有的数字记法,这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编写的,故人称阿拉伯人数字。而现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234则是印度人发明的,后由阿拉伯人传去欧洲。

听商务处同志说,阿语文字从右向左书写,但数字却是从左向右读,他们看一篇同时含有文字和数字的阿语文章时,不得不左顾右盼,觉得很累。

他告诉我,阿拉伯人数字中反写的3读作4,7像大写的V,8是倒写的V,5是一个圆,0是一个点,在当地的中国人为了便于记忆,还编了一些口诀:颠三倒四,七上八下,五零不分。

那届博览会我们公司最终没有成交,我颇感沮丧,当时驻阿尔及利亚商务处张参赞曾任轻工总公司副总,因工作关系彼此很熟悉。他安慰我,做外贸不能计较一时得失,阿尔及利亚是个有潜力的市场,通过展会结识了客商,扩大了中国产品的影响,为将来成交做了铺垫。

张参赞还说,中非商贸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中国软玉已传入非洲,而地中海南岸特产火浣布也已转销中国,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在两地之间铺设了一条丝绸之路,所以从大处讲,我们是在做前人开创而未竟的工作,这种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