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前毖后的意思(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5 10:03:09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

本期主要讲述西周时期发生的故事——惩前毖后与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惩前毖后”这个成语我们听到的也比较多。这里的“惩”并不是惩罚,而是警戒的意思。这里的“毖”可不是杀死,而是谨慎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批判以前所犯过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要再犯。

惩前毖后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 《诗经·周颂·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成语典故讲的是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惩前毖后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但是,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惩前毖后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对于尚且年幼的周成王面对自己两位叔父的叛乱,一时之间无能为力。眼见形势越来越严峻了,周公赶来了。于是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行了弱冠之礼后才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惩前毖后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惩前毖后。依照周朝礼制,成王在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必需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于是便有了“惩前毖后”这个成语。

惩前毖后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不食周粟”又叫做“西山饿夫”。这个成语听到的人应该比较多,尤其是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典故主要讲的是商末周初伯夷与叔齐两兄弟不吃周朝食物而最终饿死的故事。所以,“不食周粟”的意思是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

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该成语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并且是冠《史记》列传之首,可见这个成语典故在当时是多么的被人们重视。其原文如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诏令,叔齐本该继位的,但是叔齐认为自己作为小儿子,若是继位就扰乱了继承的制度,于是欲让位给兄长伯夷,自己便离开了这个国家。伯夷见自己的弟弟为了让位给自己竟出走他国,于是也不愿作为国君,也随叔齐一样出走了。

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于是便相约一同前去投靠姬昌。待到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可是姬发雄心壮志,誓要拥兵伐纣,叔齐与伯夷认为诸侯伐君是不仁德的,便极力劝谏姬发。但是姬发不听,决意灭商。

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的成语典故——不食周粟。伯夷、叔齐对周武王伐商的行为嗤之以鼻,便发誓不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于是兄弟俩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一日,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便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不食周粟

中国历史之西周人物故事——惩前毖后。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惩前毖后与不食周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