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15日是什么节日(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鬼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8 15:32:38    

七月半鬼门开,酆都门开鬼魂来。“中元节”的起源已经被各种说法搞得扑朔迷离、鬼气缭绕.那么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呢?


中元节是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组成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农历正月15日称上元节,庆元宵。7月15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10月15日称下元节,食寒食,纪念贤人。

关于它的由来大致分三种,民间习俗、道教传说、佛教神话。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在这一天称为盂兰盆节。

秋尝祭祖就是中元节最早的起源

中元节在农历7月15,部分地区在7月14。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7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

早在先秦年间,农历7月上旬就会举行祭祖迎秋。古人很重视夏秋之交收获庄稼后。来举行祭祖的仪式,一方面感谢祖先保佑丰收,另一方面,邻里乡亲也会因此聚在一起品尝忙碌一年后辛苦丰收的果实。

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古人一年有四祭,这四祭都是按照谷物成熟的日子来祭祀父母祖先,这四祭分别是:春祠、夏礿、秋尝、冬蒸,《礼记》中也记载孟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意思是说在秋季的第一个月,农民收割成熟的五谷,天子以新收的五谷进献于寝庙,因此可见,“秋尝祭祖”是我国最早的农历七月祭祀仪式,

在古代,以弘扬孝道为宗旨,以祭祀祖先为主要仪礼。到了东汉以后,佛、道逐步兴起,才定下了具体的日期,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可以说秋尝祭祖就是中元节最早的起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又叫做鬼节呢?

这个也是起源于道教的说法。相传这一天主掌地府、五帝五岳诸地神仙的地管将会赦免亡灵所受惩罚,让亡灵回趟阳间看看挂念的人,也就是地管给亡灵放一天探亲假。祖先灵魂回家,后人们自然要摆设香案迎接祭奠祖先灵魂。同时道观要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为死者的灵魂超度,愿他们早日安息。

那中元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北魏时期,道教形成了三元日的说法,将自然界必不可少的元素天、地、水称为三元。也符合道教对世界三元一体的认知。

这三元又与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创立道教时就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相结合,就形成了如今的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日“7月15中元节、地官赦罪日。”“10月15下元节,水官解厄日”。因此,中元节不光是地官给亡灵们放假的日子,也是地官为人赦罪的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三日分别是这三官的生日。在这一天,三官要考察万人功过,检查政绩,有个专有名词叫“检勾”。有了这样的说法,古代许多修行者会在这一天比往常更吟诵经词,以望被三官看见,以功抵过,盼望早日成仙。因此每年到了这一天,道教的庙罐里便会设“斋礁科仪”即道教法事,道士书写青瓷,也就是用朱笔在青藤纸上书写词文:上书地官,祈恩请福。

关于佛教的说法,是在7月15举行“盂兰盆法会”,盂兰盆内装满百味五果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的养育慈爱之恩。此仪式源于南北朝的目连救母故事,相传释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唤目莲,其母生前做了许多坏事死后变成恶鬼,饱受折磨,目莲不忍,所以祈求佛祖明示得一法,每年7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那么为什么这几种说法都是在7月举行?

七,在中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例如我们生活的一周是七天,人的头部有七窍,人的感情有七情,天空有北斗七星。我们常见的白光也是由7种颜色的光混合产生的。据《易经》中记载,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传说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房,不可搬家等等。

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所以说,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有时候一般有人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半祭祖节与中元节和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习俗、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才正式被固定位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于是三俗合一,说白了就是经过民间习俗,道教、佛教的融合,一个崭新的中元节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