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不是太监史实资料(历史著名太监郑和七下西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09:32:24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著名事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有关于郑和这个人的详细背景大家却并不是那么的了解,为何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会在十岁时被处以宫刑?为什么到现在仍然还有他的子孙后代?
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又是为何?为什么选择海上丝绸之路而非陆上丝绸之路?在多次下海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要了解一个人我们首先就要知晓这个人的来历,但有关于郑和十岁以前的经历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暂时只知晓他出生于1371年,是云南昆阳州人,原姓马。
有人推测郑和之所以会成为太监的缘故与他十岁时被捕的经历有关。洪武十三年,明军对云南发动了战争,年仅十岁的郑和被捕入狱,为了活命他遭受了灭绝人性的宫刑。
在郑和被处以刑罚后,虽然没有了生育能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跟随军队东征西讨,在军营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军队的生活为他以后的军事才能提供了学习环境。
在14岁时,他被宫里指派到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府中。从此郑和开始接触到了他人生中的主子、未来的皇帝——明成祖。
1399年,燕王朱棣开始与他的侄子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争夺帝位,于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这一年郑和28岁,在这次战争中郑和凭借着自己有勇有谋的军事才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并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最后靖难的这场战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结束,三年后,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成功的当上了皇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由于朱棣的突然反叛,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刚刚即位不久,根基尚浅。在朱棣攻破南京后,朱允炆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他下令放火烧宫。
当朱棣攻入皇宫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下落不明,有人认为朱允炆作为皇帝放火烧宫显然是抱了必死无疑的决心,而他不愿被捕,于是放火自焚而死。
但在后来有人又发现了朱允炆的踪迹,于是大家认为建文帝朱允炆有可能并没有死亡,而是趁乱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过上了云游四方、自在逍遥的生活。
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建文帝的失踪成了朱棣心中的顾虑。寻找建文帝成为了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之一。可为什么是郑和而非其他人呢?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见证了郑和的军事才能,由于郑和的功劳他被朱棣赐姓“郑”,从此名为郑和。当时的郑和在宫中担任四品的内官监太监,其身份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在朱棣即位后,为了突显明朝强盛的实力,朱棣决定派人出国建交,在加强大明王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的同时顺便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朱棣再三考虑后他选择派郑和去完成这项任务。
当时的郑和因为具备军事才能而深受朱棣信任,加上郑和正值壮年又有宗教背景作为支撑可以说是此次外交的不二人选。
出国考察出差的人选确定后,大家开始思考规划出国的路线和行程。在古代出国不像现在可以乘坐飞机,因此外出的方式就只有陆路和水路两种。而常见的路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在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丝绸之路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路线。到了唐朝,由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丝绸之路的贸易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陆上丝绸之路兴于唐朝,也衰于唐朝。到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一片混乱,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丝绸、瓷器的产量直线下降,供不应求。
安史之乱后,西北地区的局势不再受到控制,商人为了人身安全不再愿意冒险外出远行贸易。由此一来当地的安保问题就直接导致了贸易的减少,陆上丝绸之路也逐渐走向衰退。
陆路不通,大家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广阔无边的大海,从宋朝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就开始了它的崛起,随着一代又一代商人下海贸易,中国的船只技术与航海技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下海贸易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陆地上有打家劫舍的土匪,海上也有谋财害命的海盗。而且除了人为因素以外,海里还有鲨鱼海怪。而且海面若是风平浪静还好,若是波涛汹涌那么对于航海的人来说又将是一大难题。
尽然下海如此危险那为何郑和下一次不够,还要七下西洋呢?说到这就不得不赞叹一下我国古时的船只技术与航海水平的发达了。
随着一代又一代工匠前辈们的专研改进和创造发明,我国的船只从浆到橹,后来还发明了平衡舵、开孔舵和升降舵,船帆也升级成了可以对抗海风的硬帆。
前面的几项发明都为航海出行的安全和高效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再加上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郑和的下西洋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要说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其实如果单单只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加强国际外交是远不足以让郑和七下西洋的。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性格仁和,若是他还活着,在朱棣的压迫下朱允炆也不得不退位,如果退位那么朱允炆迟早会变成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毕竟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如果找到了朱允炆尸首或者确切的得知朱允炆已死亡,那么活着的朱允炆都对朱棣的皇位构不成威胁,已经逝世的朱允炆对朱棣也就更不存在任何的威胁了。
而如果找不到建文帝,朱棣也可以编一套说辞,说朱允炆想不开,在放火烧宫自焚而死。毕竟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改写的。
而在郑和几次下西洋的过程中,时间一共长达二十多年,在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后,朱棣的皇位早已稳如泰山,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不可能每次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并且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没有具体可靠的资料文件作为支撑,同时也不排除朱棣为了巩固皇位、收获民心而故意营造自己派郑和千辛万苦下西洋寻找失踪的侄子,以此来体现两人叔侄情深的假象。
由此可见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说法并不可信。
可郑和的每次下海可都价值不菲,而且每次下西洋的规模极其庞大,光是造船只就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再加上人力和物力的费用,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
可朱棣却不顾众人的争议,十分的热衷于让郑和下海,这与朱棣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被他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朱标在38岁因病亡故后,朱元璋开始面临重新立太子,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原本当时朱标的弟弟、优秀朱棣已经被朱元璋考虑在内,结果一位大臣刘三吾向朱元璋提议让朱标的儿子、朱棣的侄子、皇太孙朱允炆为代替他父亲朱标的位置成为朱元璋皇位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朱元璋就直接跳过了他的儿子,改立了孙子为太子,成为自己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朱棣见自己如此优秀却不被父亲朱元璋看好,竟然宁愿选择年纪轻轻不擅政事的朱允炆继承大统,也不让自己守护明朝的江山,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能力遭到了忽视。
因为有了这一情节的存在,朱棣在成为皇帝后,他十分想通过郑和下西洋的举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似乎是在向世界证明,他才是明朝江山最合适的继承人,自己完全有能力担当得起这至高无上的皇权。
除了炫耀天朝天威外,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发展海外进出口贸易。虽然郑和下西洋的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的财力支撑,看似明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收获也是不可估量的。
每次郑和带着数不胜数了的中国丝绸和瓷器等特产下海外出后,在归来时也会为明朝带回其他国家的特产,比如花椒、波斯器皿甚至是长颈鹿。
但郑和历经艰辛带来的这些所谓的奇珍异宝都是皇亲国戚、富家子弟才能享用的东西,对于平民老百姓和国家的整个经济来说并未起到什么帮助,所以这就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的支出远远大于回报。
有学者认为大明后期的国库空虚与郑和下西洋的行为脱不开关系,但有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说起耗费人力财力的项目,在明朝时期还有编纂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等行为。这些项目无论哪一项都不亚于郑和下西洋的开销费用。
但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朝廷需要大量建造船只的手工匠户,而这些匠人不愿为朝廷卖命,因此大量的造船人员开始逃亡。
由于工人的反抗行为大大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后,社会和朝廷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因此在郑和第六次下海后,郑和的下西洋活动被暂停。直到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才又开始派郑和出海。此时的郑和已经到了60多岁的花甲之年,最终郑和一生只七下西洋,在62岁时逝世。
虽然郑和已经逝世,但他的子孙后代仍然现在还活在世上,并且每年都会对这位伟大的先祖进行祭拜。此时有人不禁会感到疑惑,郑和不是在十岁时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吗,那他为何还会有后辈呢?
原来郑和由于无法生育的原因,就从他的哥哥那过继了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后代,并记载在了族谱中,所以郑和的儿子并非是自己亲生的。现在郑和的后代也由此而来,而他们也算得上是郑和真正的后代。
相关文章
- 下马威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2024-11-23 11:00:14
- 第一个字是如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如切如磋”) 2024-11-23 10:45:40
- 生活必需品有哪些最实用(这12件家居用品家庭中一定要常备) 2024-11-23 10:32:06
- 故字的音序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细说“故”字) 2024-11-23 10:17:04
- 红颜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古代“红颜祸水”排行榜) 2024-11-23 09:32:47
- 忘忧草花语象征与寓意(忘忧草的花语你知道么) 2024-11-23 09:18:12